近年来,黄湾乡聚焦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乡风文明、民生福祉,凝心聚力建设“淮畔明珠,和美黄湾”,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聚焦产业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之“基”。黄湾乡结合“蓝色走淮河”旅游规划,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服务旅游业为目标,一方面实施规模种植,提高农田产量。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在项目建设上,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土地流转等举措,盘活土地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紧抓治淮工程之机,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以“一村一品”为主导,坚持发展“企业+农户”结合的路子,突出抓好非洲菊、稻虾养殖、野生芡实、蔬菜果木种植等特色农业。利用治淮工程发展红利,将特色农业同旅游产业相结合,采取选派科技特派员、实施校地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实施贴息贷款、建设小微创业园等措施,助力群众增产增收。
聚焦生态优化,提升乡村振兴之“美”。黄湾乡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淮干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作相结合,摸排汇总“清、拆、建、管”四本台账,实施村庄绿化、道路拓宽、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实现安置点卫生改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全覆盖。2023年完成150户改厕新建任务,打造了1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和4个人居环境整治一般示范点,确保乡村“高颜值”留得住;另一方面建立“环长制”“河长制”“林长制”,立足淮河、花园湖实际,开展境内花园湖围网拆除工作,打击非法采砂,整治淮河“三无”船只,实施“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力保河湖林生态环境持续向优。目前乡镇全域处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花园湖湿地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黄湾乡被评为“省级森林城镇”,部分村被评为“省级森林村庄”,天蓝、地绿、水净、气新已成小镇常态。
聚焦乡风文明,铸就乡村振兴之“魂”。“厚养扬孝道,薄葬传新风”“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你我多一份自觉,村庄多一份清洁”……时下,走进黄湾乡牛王村,村道沿线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绘,引得路人不时驻足欣赏。绘制文化墙绘,这只是黄湾乡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黄湾乡坚持“内外兼修”,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建设乡村大舞台、新风堂、文化墙,完善“一约四会”,实施“美德银行”积分管理机制。注重宣传引导,组建移风易俗宣讲队,结合送戏下乡、四季“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动,把移风易俗的内容编成节目,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结合文明新风典型培树,评选表扬了一批“星级文明户”“新乡贤”“凤阳好人”等先进典型,为群众树立看得见、学得来的身边典型,营造了向上向善的新风尚。2023年,共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406次、文化惠民活动21场次,获评市级“平安家庭”1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3人、“新乡贤”1人,成功创建了老鹳村市级文明村。
聚焦民生福祉,共享乡村振兴之“果”。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防返贫监测预警,助力衔接资金项目运营,带动农户增产增收。持续关注527户1196人脱贫户及监测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2023年,衔接资金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9.46万元,带动50余户群众就业,人均增收1万余元,申报脱贫户及监测户发展产业补助92户并给予补助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治淮工程之机,实施移民建镇,形成了“一心一轴两片区”的空间结构,安置点配套建设道路、绿化景观、电气、公厕、为民服务中心、中小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56项,2023年,1521套安置房全面竣工,11个安置地块基础设施配套工程、3个村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做好低保、妇女儿童、特困人员等特殊群体关爱工作,2023年,建成两处老年助餐服务点且运营良好,农村危房改造、改厕等民生工程和十项“暖民心”行动有序推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葛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