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滁州市凤阳县大溪河镇马山村一处稻田边,十几位农民头戴草帽,忙碌地穿梭在田垄之间,正向稻田里抛洒着蛙苗食料,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微笑。
这些人大都是大溪河镇各村的农民,有不少还是扶贫户。他们从2016年就在这里上班,而且这里15户贫困户在近几年全都陆续脱了贫,走上致富路。
“龙庆生态稻蛙养殖场是凤阳县特色养殖项目,这个项目成立于2016年,占地面积850余亩,其中稻蛙养殖基地250亩,总投资500多万元,主要养殖美国黑斑蛙。现在基地每年可产青蛙50多万斤,产值800多万元;每年产稻8万多斤,产值80多万元。稻蛙年总利润达360多万元。”基地负责人吴恩龙介绍说。
吴恩龙是土生土长的凤阳马山村人,1991年,刚满18岁的他便到沿海一带闯荡,由于学历低,又不懂技术、没经验,所以他干过瓦工,烧过锅炉,当过门卫……1994年,他回到家乡承包几百亩水湖,养殖贩卖鱼虾等水产品。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湖南芷江县看到有养殖户在养青蛙,利润挺高,于是他决心复制养蛙项目。
2015年底,创业伊始,吴恩龙流转了90亩土地,40亩用来养蛙,自己又跑到湖南学习3个月的养蛙技术,花了8万元学习蛙苗孵化技术,又花了20万元引进第一批蛙苗。
2016年底、2017年、2018年,吴恩龙又分别流转40亩、70亩、100亩土地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现在吴恩龙的生态稻蛙养殖基地在整个滁州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稻蛙联作养殖,是一种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养蛙为主,产稻为辅,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是一种能让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的好项目。这里的水稻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肥料主要来自青蛙的排泄物质,水稻是无公害、天然有机食品。而且,水稻在夏季可以起到含蓄水体、降低水温的作用,提高蛙苗的成活率,也给青蛙提供了天然的活动场地。所以,我们基地养的青蛙肉质好,营养价值高,有很好的药用保健功能,很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每年销售淡季每斤市场价大概能卖到25到30元,旺季也要15到20元一斤。田里的粳米每亩地可产300多斤,市场价可以卖到8到10元一斤,这样稻蛙联作可使每亩地多增收几千元。2019年,我们还给稻米注册了‘龙庆稻渔蛙大米’商标,推动稻米生产品牌化发展,稻蛙联作种养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吴恩龙指着稻田激动地说。
为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2018年该基地成立了就业扶贫车间,累计共吸纳镇周边村近百人在这里就业,其中扶贫户有15人,每人每天工资80到100元,主要从事蛙料的调配,青蛙的饲养及卫生清理、基地日常管护等工作。2019年,该基地每年还拿出新建100亩稻蛙基地项目投资的6%分给马山村村集体,村委每年再从这集体资金中拿出不低于50%的比例,分红给全村46户贫困户。现在,这里的15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
在基地的稻田边,笔者见到了正在忙着给青蛙喂食的扶贫户曹兰昌。曹兰昌52岁,马山村人,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扶贫户,因病致贫,自己患有慢性胃病,12岁的小儿子在2014年罹患脑瘤去世,妻子不堪失子之痛,现在精神有点失常。2016年,在镇帮扶干部王晓磊的介绍帮助下,曹兰昌来到基地上班,除了打理自家的几亩庄稼地,一有空他就来基地干活,每天工资80元,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2016年底,他成功脱贫出列。
劳作中的曹兰昌面带微笑,边喂蛙边对我们说:“稻蛙基地让我们贫困户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钱挣,收入有了保证,感谢扶贫好政策,感谢稻蛙种养项目让我们走上脱贫致富路”。(盛辉)
稻蛙联作田
农民在给蛙苗喂食
扶贫户曹兰昌正在基地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