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牛棚、喂料蓄水、铡草配料……天刚蒙蒙亮,在黄湾乡黄湾社区渡口组的养牛场内,刘鹏举和父亲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刘鹏举家的养殖场内,几十头牛膘肥体健,最大的达1200斤。除了20余头幼牛外,还有一些母牛。
“你看这些牛的毛色纯正,身体也壮,都是从内蒙古引进的西门塔尔牛。一般牛犊长大到1000斤以上我才会卖,基本上都是订单养殖,不愁销路。2021年除去防疫、饲草、人工等成本,实现收入12万元。”说起大“丰收”,刘鹏举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42岁的刘鹏举早些年曾外出打工,收入很不稳定,也厌倦了到处漂泊的日子。2014年,刘鹏举敏锐察觉到创业机遇,决定回乡养牛。说起容易做起难,资金、场地、养殖技术和销路等一系列的问题,让他感受到了创业的压力。正值此时,黄湾乡也在谋划特色种养业产业项目,得知刘鹏举的情况后,乡、村干部多次和他交流。一番商讨后,利用政策先后为他解决了场地、启动资金,并争取到特色种养业补助,此举大大减轻了刘鹏举的创业压力。
2014年他买回两头黄牛,起早贪黑,铺草料、配麸皮、搅拌、分料……刚开始养时,由于对牛的品种认识不足,遇见各种问题也曾让他手足无措。后来,他找到周边养牛大户,当起了“学徒”。在养牛大户的建议下,买来书籍自学,一有机会还参加培训班,边学习边实践。经过一年的学习,刘鹏举最终让自己变成了一个了解牛,会养牛的“牛人”。2015年,刘鹏举利用手中的积蓄加上贴息贷款,又购买了12头小牛,改善了养牛设施,成了真正的“牛倌”。
“刘师傅养的西门塔尔牛体格大、不挑食、生长快、肌肉多,成年公牛体重约800-1200千克,销路一直很好。我们还帮助他在‘一亩田’农产品交易网上搭建了销售渠道,前不久刚出栏4头,平均每头牛卖3万余元,效益很可观!”乡畜牧站负责人说。
2022年,刘鹏举的养殖厂里已有25头牛,他坚持一边繁育,一边出售,不仅扩大了养殖规模,还走上了一条绿色循环致富之路。除了自己种植饲草外,养殖场还常年回收玉米、花生、大豆、小麦秸秆。刘鹏举用新老秸秆混合加工,制成的“套餐”不仅价格便宜,还保证了营养。值得一提的是,农户不仅能把秸秆变废为宝,就地卖出增加收入,同时也有效缓解了乡镇禁烧压力,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养牛产生的粪便我们从来没有外排,要么施在自家种植的草地里和菜地里,要么卖给其他种植户做底肥,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刘鹏举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养牛技术的日臻成熟,每出栏一头牛,就能带来万余元的收入,刘鹏举手中也慢慢有了积蓄,生活水平实现大幅度提升。随着养牛效益的提高,周边3位农户也加入了养牛行业,他们还专门组建了“养牛圈”工作群,大家在群里经常交流养殖经验。遇见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还联系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学院专家给予指导。“在养牛场帮忙养牛,每个月也能挣2000元,也不耽误种地,还能照顾家庭。”在养牛场务工的脱贫户小黄说道。
“下一步,等找到合适的场地,我打算再增加一些种牛,扩大一下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进来,一起‘犇’向美好生活。”刘鹏举满怀信心地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肉牛养殖只是黄湾乡聚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黄湾乡以“一村一品”为主导,突出抓好非洲菊、稻虾共作、蔬菜瓜果等特色种养殖业。2021年,全乡通过“一卡通”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和种养殖业补贴,伴随“产业+政策”的实施,群众实现增产增收。(葛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