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聚力历史文化 大美凤阳美轮美奂

发布时间:2021-01-11 17:02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去年以来,凤阳县加快大美凤阳建设,深入推进“五城联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中都凤府精美绝伦。针对凤阳“都中有府、都府并立”的独特历史文化资源,按照“凤衔如意、山水相融”的城市布局,坚持把大明中都凤阳府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元素,推动东府城、中皇城、西新城、南如意城四城融合,彰显大明中都恢宏气势和独特魅力,凤阳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技术评估,成功入列省级文明城市提名。坚持明中都官式建筑和江南园林相结合,加快推进如意河水环境治理,拉开如意新城建设序幕,撩开壮丽中都新的面纱。

四色旅游流光溢彩。大力实施“金红蓝绿”四色旅游板块30余个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融合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强中都城遗址公园保护,修订《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遗址公园保护条例》,成立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疏浚护城河水系,启动午门遗址修缮工程、西北角楼修缮加固工程。持续推进“花开中都”,播种各类花卉150余种,吸引游客驻足“打卡”。着力提升小岗旅游项目规划,推进小岗村5A级景区创建及16个农创小镇项目建设。推进千年古镇临淮关和钟离古国规划建设,勘定濠州古城边界和5座城门遗址,临淮湾城城市设计绚丽夺目,即将开启城市建设新篇章。加快推进凤阳山景区改造提升,实施江淮分水岭岭脊线风景道建设,精心打造凤定旅游道路,稳步推进卧牛湖环湖道路、狼巷迷谷整体环境提升、凤阳山旅游区游客中心、“十里画廊”景观提升等项目,韭山洞成功创建4A级景区。

文化宣传凝神聚力。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安徽篇•凤阳卷》在央视播出,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刊发《从小岗看小康:三次分红“分出”美好生活》等多篇凤阳稿件,新华社智库刊发《用文化为城市铸魂•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凤阳探索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并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安徽凤阳疫情返岗两手抓 助力返厂复工》,宣传介绍我县复工复产经验做法,央视综艺频道《喜上加喜》栏目走进凤阳,记录脱贫攻坚成就,展示凤阳独特魅力。赴贵州安顺举办“接你回家•回望中都”文化交流活动,搭建贵州安顺屯堡与中都凤阳的沟通桥梁,深化两地文化交流发展。组织拍摄纪录片《肇启的皇城》,进一步展示凤阳明文化;建成4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和1个城市阅读空间,县图书馆入选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县博物馆晋级国家三级博物馆;组织创作歌唱人民、唱响改革、弘扬传统文化歌曲《谢谢您来看我》。

乡村振兴提质提效。积极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全年粮食总产83.23万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第四批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3个,凤阳花生和凤阳贡米获批全国地理标志产品,新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小岗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黄泥铺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被列入省、市级创建名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9.8亿元,同比增加11.5%,小岗村、大王府村入选首批省特色旅游名村,九天生态等3个旅游点入选首批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新培育家庭农场40户、合作社55家,总数分别达到991户、169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个,红国稻米和凤宝小麦粉获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称号。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63.79万亩,占确权面积的42.2%。完成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7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治理面积15万亩;开工建设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6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9.72万亩。建成2019年度10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开工建设2020年11个省级中心村。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改厕7316户。完成农村公路扩面延伸等317公里县乡道路建设,S95支线连接线建成通车。小型水利工程扶贫项目全部完工,开工建设官沟水库灌区和官塘电灌站灌区,花园湖闸除险加固工程获得安徽省水利工程建设最高奖“禹王杯”。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完成玻璃企业废气治理设施升级改造,15家玻璃企业30台套废气在线监控设施全部实现与省市联网;关停取缔80家“散乱污”企业,全县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6.6%,优良天数比例提高5.2%,达到80%。强力推进濠河、刘府河、天河水质治理。实施安东桥、甲地桥、老人桥等8个排污口截污纳管;推进县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乡镇、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国控断面水质逐步好转;投资1.3亿元,启动濠河生态修复人工湿地工程。启动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五 区”创建工作,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整合优化,推进2个省级森林城镇和9个省级森林村庄创建。完成官塘镇馒头山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西部四镇23个废弃矿坑治理工程。(韩延龙 王兴)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板桥镇中心卫生院:争分夺秒 “救”在生命边缘
下一篇: 凤阳妇计中心开展冬季消防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