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粮”又丰收啦!
先看“国家粮仓”,12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高位增产。
全国粮食高位增产,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这当中,“皖粮”分量更足。安徽粮食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把粮食落在粮袋里,实现颗粒归仓,安徽全年粮食总产836.9亿斤,较上年增产6.7亿斤,居全国第五位,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意味着,安徽农业实现了“二十一连丰”。这对于安徽来说,也是跨历史的一步。
一碗“皖粮”,缘何更重?
无疑,这是安徽广大农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一年走来,农民尤其辛苦。从乍暖还寒时的提前下田,备足种子、化肥、农机等,让每一滴农时都不浪费;到夏收时节的起早贪黑,组团收割、协同劳作;再到秋收时期的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下来,种粮大户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亿亩,较上年足足增加15.7万亩。
“皖粮”产量再创新高,安徽写下“农”墨重彩的一笔,无不饱蘸着广大农户的汗水。
种粮也是“种”未来。在安徽,种田这件事分量很重,也是全省上下主抓的“头等大事”。
这是因为,安徽是农业大省,强农兴农,不仅是强基础、固根基,为江淮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主动的关键,还是为全国农业全局“挑大梁”、多做贡献的行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都对安徽粮食生产寄予厚望。期间,还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勉励多种粮、种好粮。“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对江淮农业发展提出更高期待。
殷殷嘱托,厚重如山,须臾不忘。从目标看,安徽立起了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的目标。目标牵引奋进足迹。一年下来,政策更加倾向田间地头,强农兴农的步调更加统一,从全面推行种业振兴行动,攥紧种子的核心“芯片”,再到层层压实责任,推出市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等。种子、耕地、劳作、政策打好“组合拳”,手中的这碗“安徽粮”越来越沉。
正是在实践中牢牢抓住了这些关键项,安徽才逐年挑稳“金扁担”,实现了粮食大丰收。
可是,挑稳“扁担”,谈何容易!今年入梅以来,安徽多地遭遇洪涝灾害,一些地方农田被毁,农作物受灾。灾害面前,全省上下不等不靠,及时补改种,有效止损于田地间,一波波农业救灾资金直达农户,打响粮食增产丰收“保卫战”。
今天的安徽,经济社会各领域拔节向上,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业基础越来越实。
粮食丰收,全局稳定。聚力建成“千亿斤江淮粮仓”目标,安徽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突破。特别是越往后,增产增收将会更难,这迫切需要全省上下向科技要粮、向高标准农田挖潜力、向人才要未来,让江淮“丰”景更殷实壮丽。
强农兴农,关键靠农民。说到底,推动多种粮、种好粮,关键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让种粮也能致富。全省各地需激活市场、稳好粮价,把“好收成”化为“好光景”,让江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