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时评

宛新平:“三道茶”烹出乡村善治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0 15:42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7月2日下午,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汪村村民老叶和老陈,共同给镇司法所工作人员送来一筐西瓜,双方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半个月前,两人因为两个南瓜闹得不可开交。一方说“只是顺手摘两个尝尝鲜”,另一方怒斥“偷南瓜占便宜”,为此邻里争吵愈演愈烈。镇司法所调解员谢国英得知此事,将老叶和老陈请进司法所的“无忧茶室”,经过一番充满乡土人情的“拉锯战”,风波化解了,两家人握手言和。
茶,在安徽百姓生活中既是日常饮品,更是蕴含礼让、和谐深意的文化符号。黄山市以“无忧茶室”建设为抓手,深化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让群众有个地方讨说法,心平气顺解心结,化解矛盾于无形。这不仅是一隅调解室的创新,更是这片茶韵绵长之地,以茶为媒化解矛盾、探索基层善治新路径的缩影。
一口热茶入口,火气消了三分,事儿也慢慢聊开了。从“静心茶”平复情绪,到“明理茶”讲理说法,再到“同心茶”执壶分盏,“无忧茶室”的“三道茶”调解法,巧妙将徽州茶道这一独特文化资源转化为化解矛盾的情感媒介。当老叶与老陈在谢国英添茶劝和的引导下从怒目相对到举杯言和,茶已超越物质本身,成为沟通心灵、弥合裂痕的柔性力量。
只进“一扇门”,化解“千千结”。茶室中一句“心平气和慢慢讲,遇事调解好商量”的朴素标语,让传统伦理与现代法治在清茶升腾的热气中悄然融合。在“无忧茶室”的开放式布局中,我们更可窥见一种以空间承载理念的治理匠心。方形布局象征公平公正,桌上摆放的《民法典》《人民调解法》,把普法宣传送到群众身边,面对面、零距离和群众“拉家常”“讲法律”“唠安全”,为化解矛盾提供了“地利”之便,让法治与德治浸润人心。
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精准把握群众诉求,更好解决矛盾纠纷。法律顾问、乡贤、“两代表一委员”,这些调解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很强的协调沟通能力,他们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由他们来断是非,能把事说透、把理讲清,能让群众信服,从而解开心结。空间之“形”与机制之“实”的完美结合,正是治理创新落地的关键所在。
矛盾不上交,热茶泯恩仇。“无忧茶室”的建立,规范和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是“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化解纠纷137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6%,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邻里之间“冰释前嫌”的温暖回归。饮的是清茶,议的是民情,解的是民忧。“最好的调解是让矛盾双方重新看见彼此的好。”呈坎司法所所长华庆的这句话,道出基层治理的核心追求。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三道茶”是“千里眼”“顺风耳”,背后则是日臻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支撑。安徽作为产茶大省,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正需更多这样立足本土文化基因的“茶室式”探索。近年来,从呈坎古镇的“无忧茶室”,到皖北大地的“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再到江淮大地星罗棋布的茶馆调解室,一缕茶香正牵引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探索,让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永葆那份淳厚温情与内在凝聚力。
时代在变,社会矛盾的内容也在变,但依靠人民群众的立场不能变。当传统茶道与现代治理智慧在乡土中国相遇交融,释放的不仅是“有事好商量”的和谐能量,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呈现。
群众利益无小事。把调解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尊重并激活一方水土所孕育的独特文化密码,用“小茶室”撬动“大民生”,为辖区群众交流互动提供场所,做到在群众家门口解决好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定能烹制出更多治理有效、乡风和谐的“清心茶”“幸福茶”。(尹贵龙)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完善信用修复制度,释放企业竞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