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时评

二十载深耕,绣出江淮“两山”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18 08:36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激荡神州二十年,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的殷切嘱托,在江淮大地上奋力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目前全省已创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省级示范区46个。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生态兴省战略的坚定落地,更是“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的生动诠释。特别是从思想引领到路径探索,再到硬核落实,安徽正系统推进生态价值转化,不断绣出江淮“两山”新图景。
思想立魂,把嘱托化为“铁战略”
核心在于将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内化为生态兴省的坚定信念和行动自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推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科学认知是前提。生态兴省,从来不是被动守成,而是主动塑造未来的战略抉择。“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更是为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安徽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要转化为“金山银山”,核心在于落实新发展理论,打通价值转化的制度通道。
从新安江畔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探索,到巢湖“鸟浪”奇观成为闪亮的生态名片,再到拥有全国独有安徽麝标本的生物多样性宝库,这些年的探索都昭示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份沉甸甸的实践,正是对“两山”理念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践行,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内化为江淮儿女守护绿水青山、追求绿色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和战略定力。
路径谋新,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关键在于以科学分类和精准施策激活各地生态潜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而理念落地,需要清晰思路指引。这些年来,安徽为“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关键在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精准导航。对生态本底优良的区域,优先支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在筑牢绿色屏障;对生态价值转化成效显著的地区,则着力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重在探索多元化转化模式。这如同为不同禀赋的土地量身定制了发展的“绿钥匙”,有效避免了“一刀切”,充分激活了各地深挖生态资源禀赋、探索特色发展路径的主动性,为可持续的“金山银山”奠定了坚实路基。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为此,安徽铺开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覆盖58个县域),广度、深度、精度创历史之最——从发现黑柄炭角菌等新物种,到首次捕捉亚洲黑熊活动影像,8万余条数据汇入“智慧中枢”。这不仅摸清了“生态家底”,更量化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珍稀性,为科学评估生态服务价值、精准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种质资源利用等特色产业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科学标尺,让无形的“绿水青山”价值变得清晰可感,且可衡量、可交易,也彰显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落实打底,用法治科技织密“保障网”
根本在于以法治与科技织就立体防护网,确保持续转化。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能否守住,直接关乎“两山”转化的价值和可持续性。近年来,安徽以一系列“率先”举措和硬核监管,构筑了坚实的制度与科技屏障。
法治为基:全国率先出台自然保护地执法协作办法,率先将保护地纳入省级督察并开展专项督察。科技赋能:连续8年“绿盾”行动雷霆出击,2024年更实现对全省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人类活动的“全覆盖”遥感监测,378个问题点位得以整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动态清零。立体监管:这些举措共同织就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控网,彰显了“长牙齿”的硬约束威力。评估导航:深化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区成效自评估、重点区域专项评估,为生态修复与精准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生态保护始终在科学的轨道上稳健运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载深耕,“两山”理念已在江淮沃土扎根抽穗。从示范创建的星火燎原,到生物“家底”的精密普查,再到监管体系与成效评估的日臻严密,安徽的实践清晰勾勒出一条路径:生态兴省,是认知深化、制度护航、科技赋能、价值实现的系统工程。这锦绣新图景启示未来:守护绿水青山,不仅需要情怀,更需制度的刚性、科技的锐眼与转化的智慧。当每一片山水都被科学度量与精心守护,当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胜势,“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乐章必将在江淮大地奏响得更加恢弘动人。(中安在线 作者:刘纯银)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好人故事中汲取满怀“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