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住了十几年,没见着一分公共收益!”“物业说电梯广告没钱赚,可广告月月换新,钱到底去哪了?”这样的疑惑,你是否也有过?
理清这笔“糊涂账”,安徽合肥市包河区有了“新招”——通过推行小区公共收益“公证提存”机制,由公证机构作为第三方,对电梯广告、停车收费等公共收益进行专项监管,让这笔“糊涂账”晒在阳光下,有效破解基层治理的一大痛点。
这一探索,是全省首创。包河区推行的“公证提存”机制,看似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小切口”,实则是蕴含基层治理智慧的“大文章”。
网上曾有一些报道,讲述物业主动把公共收益拿出来为业主发红 包、分红,网友羡慕地说:“这是别人家的物业。”现实中,在很多小区,因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存在信息“堵点”,公共收益实际上成了一笔“糊涂账”。业主作为权利主体,缺乏有效监督手段;物业公司作为管理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记账员”,其单方公布的收支情况往往难以取信于人。
治理“糊涂账”,关键在透明。合肥市包河区推行“公证提存”机制,引入公证机构作为法定第三方,对公共收益进行专项监管,就是抓住了“透明”的门把手。钱存入专用账户,支出需经业主表决,明细全程公示可查。这样的探索,“功效”可谓多重:不仅为小区公共收益上了一把“安全锁”,也把物业从管账中解脱出来,让其回归服务本身,同时还增强了业主与物业之间的信任。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有效化解矛盾,防止小事拖大。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有的小区业主因公共收益纠纷而拒交物业费,有的小区更因公共收益分配问题打起官司。这说明,小区公共收益支配问题,不是一两家小区的个案,而是关乎所有业主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社区和谐稳定的大事。
对此,不少地方也正通过强化行政监管来整治乱象。比如郑州出台《住宅小区公共收益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公共收益每季度首月公示一次等;福建、江西以及西安、长沙等地也相继细化政策,明确了公共收益的归属、管理、公示和监督举措。显然,理清小区公共收益这笔账,各地都在探索实践,寻找有效的“破题”方法。
合肥包河区在全省首创探索公共收益“他管”模式,细分来看,关键是牵住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阳光化“一条线”。事前规范,通过三方协议,让所有公共收入进入指定账户,从源头上锁定了资金。事中透明,让每一笔收支明细实时公示,接受全体业主监督,变“糊涂账”为“明白账”。事后合规,资金使用须经过业主大会或物管会的合法表决,公证机构严格按决议拨付,确保了资金用途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这样一来,业主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小区的收益有多少、用到了哪里,并且当自己的投票能够直接决定资金的去向时,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感也会大幅提升。
小小社区方寸地,基层治理大文章。公共收益虽小,却关系到千家万户,是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切入点。从合肥包河区的“制度创新”到一些地方的“行政发力”,目的就是要让小区里的公共收益从“暗箱”走向“阳光”。值得称道的是,包河区推行的公证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操作流程简单便捷。细节处的贴心服务,也是业主所乐见的。
这些探索也启示我们,破解基层难题,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因地制宜、多管齐下,以公正透明的举措理顺各方关系。具体到小区里的公共收益问题,只要牢固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建立公平信任机制,激发业主参与热情,就能凝聚起社区治理的最大合力。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当信任取代猜疑,透明驱散疑惑,包括小区在内的每一个“小单元”和谐稳定,就能夯实基层治理的坚实基础。由此来看,包河区的这一全省首创,值得提倡和推广,推动全省各地小区里的公共收益真正回归“公共属性”。(中安在线 古风)
 
        
     皖公安备案 34112602000128号
 皖公安备案 341126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