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小城玩出大“明”堂

“明文化”甫一推出即成爆点

春和景明,金声玉振。

4月26日,一场盛大雅乐将在滁州市凤阳县钟楼广场奏响,拉开“大明华章 礼敬山河”第二届凤阳大明文化旅游节的帷幕。

中国雅乐,源自商周,兴于汉唐。如今,在安徽凤阳,钟声鼓韵、礼乐歌舞、华音再起,一场以“明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深度融合大戏,正在精彩上演。

首届大明文化旅游节是一次尝试,纯属“摸着石头过河”。

第一次操办这么大的活动,凤阳没有经验,因此未抱太多预期,未做过多宣传,前期准备基本是“关起门在做”,可是结果呢?且往下看。

2024年5月1日,“璀璨凤阳 大明华章”首届凤阳大明文化旅游节开幕,活动以凤阳钟楼、历代帝王庙等建筑为场地依托,以展大明文化、着汉服巡游、观传统礼仪、享人文盛宴为特色,采用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形式,为市民及游客带来一场国潮盛宴。短短几天里,共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

同年国庆假期,大明文化旅游节又推出系列活动之“明礼中都 喜迎国庆”,这一回,凤阳文旅带来更多精彩活动,吸引逾10万游客前来打卡,共奏“大明华章”。

盘点首届大明文化旅游节两场活动的效果,凤阳县文旅局副局长赵素素用“出乎意料”来形容。

“活动结束后,很多项目运营机构和传统文化研究者都来到凤阳考察交流。”赵素素说。

有一次,凤阳县邀请南京一家公司前来考察,没想到一同前来的还有汉服文化协会、传统文化社团,客人们在凤阳考察了两天,看了很多点位,临走时,想法已经成形:期待来凤阳打造汉服妆造旅拍基地、婚庆影视剧拍摄基地,包括明文化系列文创开发,将来甚至还想打造一条“明文化文旅产业链”。

多次复盘,凤阳有了诸多宝贵经验,接下来再办,自然有了更多新意。

即将开幕的第二届大明文化旅游节,将众多景点串成线,整体气势更为恢弘。

比如将本次活动启幕与活动分开举办,线上线下同步推广宣传,招募“新人”“适龄女生”参加婚礼、笄礼等环节,更加注重游客参与和体验;设主、分会场,将明文化核心景观建筑三庙两楼都串起来,真人秀,婚礼、冠礼、乡饮酒礼仪式,明文化主题仪仗巡游,国风秀典、体验、市集,明代货郎小队等活动遍布其中,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

同样,“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处固定的点位,而是搬到钟楼、中都城隍庙、明皇陵、狼巷迷谷等景点,古老艺术既是一景又能和游客互动,还共同营造出浓厚的明文化氛围。

设想一下,沿中轴线而行,洪武门、承天门遥遥在望,钟楼鼓楼翘角飞檐,耳闻乡饮酒礼的唱和,驻足街边欣赏凤画艺人的“工笔神技”,身后传来卖货郎的吆喝声……这不就是600多年前活生生的皇城庄严象与人间烟火气吗?!

大明文化旅游节的持续造势,正在不断夯实“明文化”IP的影响力,也让凤阳重新审视自身的实力。

提及即将开幕的新一届大明文化旅游节,赵素素信心满满:“凤阳是明文化发源地,域内有很多实体建筑及场景,举办的大大小小文化活动又和当下文旅需求契合,这些都有助于‘大明文化旅游节’这个品牌做大做强。”

“明文化”期待多点破题

近年来,明文化呈现越来越热的趋势。如何让曾经繁盛一时的“明文化”真正“活”起来,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2021年,一档《最美中轴线》节目火爆全网,该节目邀请嘉宾行走北京故宫中轴线,品赏“明文化”,节目第一季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过41亿次。

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安徽博物院、凤阳县博物馆联合国内十多家文物收藏单位,举办《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展览精选明洪武时期文物300余件套,复现600多年前大明中都的璀璨辉煌,带领观众重温“洪武时代”的壮丽气魄。该展入选2024年11月全国十大热展,网络直播看展人次达1000万。

只要故事讲得好、形式玩得活,不愁没人来捧场。

凤阳打造“明文化”IP,如何寻找更多突破点?

凤阳县政协教卫旅和文化文史学习委主任马顺龙,负责牵头非遗项目,起源于明初的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凤画”的创新性发展问题,困扰了他很久。

河南省民权县的一个小村庄,为他提供了破题思路。

在那个小村庄里,他看到超一半村民只做一件事——画老虎。通过流水线作业,该村年销售虎画近10万幅,年产值近亿元。

“河南画虎村是批量化作业,一个人负责画虎须,一个人负责画虎爪,七八个人协作完成,然后用木板套印,这样一来,生产时间和成本都降低了,价格也低,顾客乐于购买。而凤画是工笔手绘,从头到尾一个人画,耗时长,价格高,令顾客望而兴叹。”马顺龙剖析。

将河南画虎村的做法落地,让凤画实现批量生产,降低价格,扩大销量,进而发展成产业链——这一构想已在今年初被马顺龙写进县政协提案,“目前我们正在跟县文化馆、旅游公司商量,准备外出学习后,尽快落实这一想法。”

弘扬美食文化,以期带动文旅流量,同样是凤阳打造“明文化”IP的一步妙棋。

2024年11月,凤阳举办首届“洪武宴”烹饪大赛,当地近40家酒店、48位大厨组队参赛,每位厨师做两道菜,规定菜是凤阳传统名菜“御膳豆腐”,自选菜则由厨师根据当地食材创新研制。

“洪武宴”以淮扬菜为基础,既蕴含皇家风范的山珍海味,也保留了朱元璋青少年时代及后来戎马生涯中所喜爱的菜点,因此具有鲜明的明代文化特征。

“‘洪武宴’有108道菜,但连凤阳本地人都只知道最有名的四菜一汤、御膳豆腐。我们想通过这次比赛,把明朝的饮食文化最大程度还原,让其更加具象化。”马顺龙介绍。

结合美食大赛,凤阳县相关部门还编辑出版了《洪武宴》一书,该书不仅录入了当地有关部门40多年来发掘整理的“洪武宴”菜谱中的“传统菜”,也添进了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创新菜”,并将明朝皇城的膳食机构,朝野流行食材,与美食相关的音乐、传说、历史典故一并罗列其中,成为凤阳打造“明文化”IP中的独具匠心的亮点。

激活文化内核需久久为功

若干年前,有位作家到凤阳采风后写道:若把中华数千年历史比喻成一本大书,那么,凤阳曾上过两次中国封面:一次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一次是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揭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

淮右凤阳,千百年来始终蓄藏着一团大气。

“明文化”是个很大的内核,激活它,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闯劲,也需要久久为功的恒力。

实际上,围绕着“明文化”这个大IP,凤阳早已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近年来,凤阳坚持刻明于城,不仅恢复了明中都主副中轴线、高标准展示“三庙两楼两门”,还打造了洪武门、花鼓大剧院等特色文化地标12处,这些新地标一经推出,迅速成为热门打卡地。

凤阳还通过“潮玩夜游”激活夜经济。仅2024年,凤阳就推出了“中都夜市”“龙腾凤舞 花自盛开”演唱会等夜游、夜演场景10余处,明中都文化旅游区入选“皖中区域十佳场景”和2024年度“皖美消费新场景”;洪武老街绝美花灯打卡点仅在跨年当晚就吸引了游客3.2万人次。

“明文化”主题活动如何为游客提供情绪价值,凤阳文旅通过不断尝试探索,同样为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比如抓住国潮风、非遗热,在历代帝王庙推出汉服游园会,在城隍庙举办七夕节明制集体婚礼,在中都城城门挂春联等新体验,不断创新“集章打卡”、民俗踩街、纳凉晚会等新玩法,精准调动游客情绪价值。

如今,以“明文化”为主线倾力打造的文旅产业链,正为凤阳全域文旅破圈提供越来越强劲的活力。

围绕产业链上的研学游,凤阳打造了“游中都 读明史”“探寻红色小岗 致敬改革先锋”“凤阳山地质科普”三大主题研学产品,以传承大包干精神、激活明中都历史、科普喀斯特地貌为主线,以农事体验、非遗民俗、户外拓展等为辅助,累计推出研学课程100余种、主题线路20余条,年吸引研学游客超300余万人次。

乡村旅游方面,小岗村正在实施“希望田野”“岗上花开”等农文旅融合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推动小岗乡村旅游品质升级。康养度假方面,凤阳大王府村以大明家文化为基石,将徽派建筑与乡村生态巧妙结合,盘活闲置校舍、敬老院等,打造集休闲游乐、农业采摘、温泉民宿为一体的明府御泉度假区,推动资产变资源、乡村变景区、农产变商品。

步步落子,步步为营,凤阳正加速激活“明文化”内核,迎来文旅深度融合的“黄金时代”。

上一条: 黄湾乡:“田保姆”护田有方保丰收

下一条: 淮宁社区:垃圾分类齐推进 人大代表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