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儿、焦圈儿、咸菜丝儿,这个夏天,豆汁儿三件套备受游客欢迎,甚至在网络上掀起打卡热潮。然而,据《北京日报》报道,游客大多喝不惯京味儿豆汁儿,十有八九是尝两口、倒一碗,好好的豆汁儿没进肚子反而进了垃圾桶。一边是游客热情,一边是浪费瞩目。
在旅途中,体验当地特色美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作为一种道地的北京传统饮品,豆汁儿代表了京味儿的独特风格和文化特色,以口味和制作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游客们将豆汁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尝尝味道进行打卡,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照片来展示自己对京味儿文化的喜爱。
中国很大,口味很多。北咸、南甜、西辣、东酸,从八大菜系到各地特色小吃,各地风味小吃均极具特色,让人眼花缭乱。但是,最具特色的风味,不一定就适合身为游客的我们。
据尹三豆汁天坛店的老板尹先生介绍:“十个游客有九个喝不完,每天要倒掉将近20升,看着真是心疼。”他直言,豆汁的味道,就连北京当地人,都不一定能接受。大多数的游客,在满心期待地点餐之后,往往在第一口,甚至闻到味道之后,立刻就表示接受不了,于是这碗豆汁就这样浪费了。尝了一两口豆汁儿就将其搁置,这种行为严重浪费了食物资源。虽然每个个体的食物浪费可能微不足道,但当这种行为普遍存在,这种食物浪费的“聚沙成塔”不容小觑。
豆汁儿作为北京的传统饮品,代表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然而,许多游客只停留在表面,只将其视为一种“地道”的打卡点。这样的消费方式既不能真正体验北京的饮食文化,也无法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被打卡式消费所困扰,应以一种慎重的态度面对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尝所品,致力于真正体验、理解和尊重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杜绝因口味问题造成的浪费,可以先少量“试试”,确定可以接受了,再大快朵颐。端正对待消费和旅游的态度,秉持一种更负责任、可持续性的旅游新理念。让打卡成为我们与传统饮食文化互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将食物变成一次性使用的“道具”。
中国作为美食大国,悠久的历史必然赋予了各色各样的地方特色小吃。然而,这些小吃,本地人特别喜欢,外地人吃不惯。景区和商家也应理解,不仅是北京豆汁儿,像云南炸昆虫、福建土笋冻等特色小吃,很多游客在主观上并不想浪费,亦深知浪费可耻,但出于口味不相符,内心难以接受,扔掉食物实属无奈,并不是有意浪费。
为了向旅途中的食物浪费说“不”,商家可以契合游客的“尝鲜”需求,可以采取微量体验装的形式,提供给游客、食客先尝试,再让其决定是否消费。同时,提供更加灵活和精细化的点餐和出餐方式,如小食套餐或按需点菜,让游客根据自身需求点菜,避免过量点餐。积极宣传吃不完打包的做法,并提供相应的打包袋和容器,方便游客将剩余食物带走。上小份菜、适度点餐、吃不完打包等节约行为正在成为文旅行业的发展共识。通过灵活的服务和环保的措施,共同构建一个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的文旅环境。
我们从小都在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深知食物的来之不易。打卡文化的盛行带来的“豆汁儿浪费”问题提醒着我们,旅游不仅是品味美食的机会,更是了解、尊重和传承文化的契机。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将打卡从跟风转化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豆汁儿的品味从表面的噱头转化为对历史传承的呵护。只有在这种新的旅游意识下,才能够找到旅游意义,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饮食文化的深度,让风味在旅行中驻留,让传统在时光中延续,让每一次的打卡都成为对文化的一次真正的体验。(中安在线)
上一条: 开学第一课,莫忘反电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