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文明实践赓续“文化薪火”

近年来,凤阳县把推动文明实践与传承非遗文化相结合,通过搭建平台、培育项目、活态传承等方式深耕文明实践沃土,不断加强文化供给,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赓续文化薪火,助力本地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资源共享阵地建设实现“物理融合”。整合党群服务中心、乡镇文化站、老年大学、农家书屋、文体中心、文化场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建成了257个具备开展理论宣讲、市民教育、科普宣传、文化活动、健身活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文明实践阵地专门成立组织机构,本地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所(站)长,其他成员分工负责。

通过持续拓展文化服务功能,把文明实践融入传统文化,结合推广“凤阳花鼓”“凤阳凤画”“凤阳楼西回民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配备乐器、服装、道具、桌椅等设施设备,在县文化馆、官塘镇建成非遗传承馆、非遗传习基地等文明实践阵地90余个。结合文化下乡、文化惠民、非遗保护等工作,定期发布活动计划,持续开展非遗文化学习宣传、传承教学等便民服务,并在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主题文艺演出,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推动本地非遗文化繁荣发展培育“文明土壤”。

人才集聚实践队伍产生“化学反应”。凤阳是非遗大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10类45项,节奏欢快的凤阳花鼓、婉转悠扬的凤阳民歌、绚丽多彩的凤阳凤画等更是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现有国家和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近130人,各中心(所、站)通过招募文明实践志愿者等形式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文化带头人等乡村人才加入文明实践队伍,并常驻文明实践阵地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提升群众对本地非遗认识和了解,带动一批基层群众热爱非遗、学习非遗,培育更多乡村非遗传承人,不断壮大非遗人才队伍。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3年间开设“非遗传承班”120余堂次,教授学生2000余人次。

目前全县已培育“老苏赶集”“姑嫂行”“钱杆子艺术团”等近30支非遗文化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学校”“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乡村”“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宣传和文艺演出活动300余场次,文明实践助力基层文化供给的触角不断延伸。凤阳相继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花鼓之乡”等荣誉称号。

创新服务实践活动绽放“生态效应”。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全县各中心(所、站)围绕思想政治、社会稳定、乡风文明、平安建设等重点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创编了《移风易俗谱新篇》《助人为乐王善坤》等文明实践节目,通过淮河大鼓、泗州戏、打钱杆等非遗表演形式,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文明乡风,筑牢基层思想文化阵地。

非遗文化融入文明实践理论宣讲,相继创编了淮河大鼓《百年大党》、泗州戏《歌唱党的二十大》等文明实践节目,到乡村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宣讲专场演出和示范宣讲活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到十里八乡。非遗文化融入移风易俗,创编三句半《移风易俗谱新篇》、钱杆子打唱《赞大美凤阳》等作品,定期深入城乡、社区举办展演活动。非遗文化融入群众生活,把非遗项目“凤阳凤画”“濠州剪纸”“凤阳花鼓”引入文明实践阵地(基地),免费开展教学传承,累计开设传承班、暑托班等90余期次,服务群众超3000人次。府城镇东华社区将非遗项目“明都匡氏针灸疗法”引入文明实践站,连续3年每月普及中医文化知识,开展中医义诊服务。

截至目前,全县各中心(所、站)依托文明实践阵地培育“非遗进所(站)”“老苏赶集”“童声朗朗花鼓响”“中医义诊”等非遗文明实践品牌10余个,每年在城乡、社区、居民小区举办主题活动160余场次,受众30000余人次。(成超)

上一条: 凤阳开展《滁州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

下一条: 凤阳:推进幸福院建设 打造老年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