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巨著《庄子》,行文别具一格,勾起学习者探讨的兴趣,但亦有不解之处。我教学此文多年,一直尝试帮助学生们走进庄子的世界,他们对于“万物与我为一”等问题的感悟还是不甚透彻。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受此启示,我换个教学途径,索性跟着课本去旅行,以便为爱徒们消除诸多的疑惑……
濠梁观鱼的故事发生我的家乡凤阳,这给我实地探访提供了便利。濠河,古称濠水。发源于凤阳县西南海拔340米的狼窝山。它一路逶迤,来到了临淮镇境内,漫步56公里后,缓缓注入淮河。
我徘徊在堤坝上,和妻子尽情赏景。农人们肩扛铁锨,戴着斗笠,穿梭于田间小径。远远望去,仿佛收获近在咫尺。夕阳西下,濠河水面波光粼粼。渔夫张网就撒,编织着美丽的梦。牛群散落在河的臂弯,啃着青草。偶或抬起头,哞哞地叫着。鸟儿从天空掠过,牧童的短笛不时响起。炊烟袅袅,悠然飘向远方。俨然是一首诗,是一幅画!
此时,我停止走动。支起三脚架,固定好手机,点击视频录制键,而后,我讲述起庄子对濠河情有独钟的原因……
我携带设备,走到濠河桥上,调整镜头。观览河水,清澈见底。此时鱼儿结伴嬉戏,来去自由,不受羁绊。庄子、惠施的对话响彻耳畔——庄子脱口而出:“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毫不客气,发难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巧辩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以退为进,力辩道:“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陡然回转话题道:“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们拿出课本,将对话演绎了一通。远离世俗,清心寡欲,追求的是一份宁静;闲适淡然,物我合一,索取的是一份愉悦。这是何等的自由,何其的乐哉!
遥想当年,庄子睹物思情,莫过于此。我现身摄像镜头里,顺势说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兵戎相见,掠夺地盘,民不聊生。庄子当时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换种方式拯救天下苍生。放下物欲,主张道法自然,推崇‘逍遥游’。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天地为一’的庄氏‘逍遥游’也就应运而生了。此地此景此情,庄子就与鲦鱼‘物我为一’了。这样的话,我们就明白了鱼儿的乐,也是庄子之乐的来龙去脉了。”
讲述完毕。我调试手机录播的角度,对准鲦鱼,毕竟它们是濠梁辩论的源头。凝神静思,惠施严密的逻辑推理,诠释了力辩的完美无瑕,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庄子的智辩与其修行境界不谋而合,让后人拍案叫绝。行文的编写意图和盘托出。幸好当时没有小船飘荡桥边,否则鲦鱼族群会逃之夭夭。一场毫无羁绊的学术交流也会草草收场,两人濠梁观鱼的故事显得星光暗淡......
我收回遐思。一念又起,何不回到学校编演一出舞台剧,把两位大师辩论的过程再次呈现一番呢?
古今多少事,都随渔歌去。濠河依旧在,旧貌换新颜。河堤码上了石块,濠河看上去更为美观。河堤边分列垂钓者,众人架起伞,鱼竿攥在手中,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走近一瞧,竹篓里满是鲫鱼,鲇鱼,鲤鱼……当然也少不了鲦鱼,这种鱼可是庄子、惠子濠梁辩论的主角。手机的“咔嚓”声响起,一张张照片清晰可见。爱徒们又有一饱眼福的机会了……
路人的欢声笑语打断我们的情思,我和妻子拔步踏上临淮镇街道。她客串摄影师,我出镜,讲解起古镇的渊源:“这块风水宝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乃是钟离国的核心区域。周武王将伯益的后人封于此地,居住濠水入淮交汇处。因南、西、东三条濠水汇集于此,故曰‘钟’。经此流向淮河,又曰‘离’。合称‘钟离’。钟离国深处江淮腹地,富甲一方,水陆交通发达,文人墨客多会于此,学术交流频繁,庄子大师前来游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迈着步子,打量着景致。白墙灰瓦,飞檐翘角。匀称和谐,古朴美观。街道逶迤,酒肆林立,小馆遍布。古镇美丽端庄,又不失繁华。细细观赏,养眼舒心。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次跟着课本旅行,收纳了风景,开阔了我的胸襟,净化了我的心灵。为学子们上了一堂别样的语文课,答疑释惑,真是不虚此行,其乐无穷!(庆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