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文苑

探秘明代第一陵—凤阳明皇陵

发布时间:2025-11-20 09:15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民坟诏改为帝陵

明皇陵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改父母坟墓为帝陵的陵墓。

明朝16位皇帝中有13位埋葬在北京十三陵。此外,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明景泰帝朱祁钰被废黜后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建文帝朱允炆因下落不明,陵墓无从查考。除此以外,明朝还有明祖陵、明皇陵、明东陵、明显陵等四座帝王陵。

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寝,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原本为民坟,是明代最早修建、诏改为帝陵的一座陵墓,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壮丽森严的明皇陵有三重城垣,里为皇城,周长251米,四门红土泥饰;中为砖城,周长约3千米;外为土城,周长14千米。总体布局采用“三套方城”,把陵园发展成三重城垣的格局。明皇陵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彰显着明朝建筑风格和皇家气派。

1982年2月23日,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月,明皇陵景区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文官身背中国结

明皇陵石刻——文官武将身后凿刻着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文官身后腰部凿刻着造型独特、内涵丰富、异常精美的服饰中国结,被认为是团圆、美满、吉祥的象征。

中国结因其外观精致,合乎中国传统服饰的习俗,故称中国结,源于上古先民结绳记事之结,后推展至春秋时的缝衣打结、汉朝时的仪礼记事。至唐宋,各式各样的结饰被广泛运用于服装点缀和器物装饰中,编结工艺发展完善,分工细致,出现了专门的编结作坊和售卖结饰的商铺。明清时期,结饰发展达到鼎盛。

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演化为情感愿望千千之结、服饰之结、吉祥之结、神灵之结、时尚之结等。中国结早已成为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在文化符号上,既体现传统文化底蕴,又寓意着团圆美满、吉祥幸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与未来的期望。

600多年前的石匠能够在坚硬的石体上,刻出如此雄浑中显优美、厚重中含飘逸的中国结图案,令人惊叹不已,赞不绝口。

井水不犯河水

在明皇陵玉带河南岸、御桥和无字碑亭之间有一口石质井栏古井,叫龙泉井。如果不是井边有一小块石碑站哨,或许普通得让人难以发现。井内苔痕满壁,井水清冽,乍一看无异于乡间任何一口水井。但是这眼看似简单的水井,却很神奇。

据史料记载,在明皇陵有字碑和无字碑附近分别有一眼水井,专做明皇陵守卫人员生活用水源,后来,有字碑附近的水井被掩埋,独留无字碑亭附近的龙泉井,600年来旱不涸涝不溢,井水水面守恒于离地面二三米的一个水平,水平面常年高出井口北侧一米多距离的玉带河水面30厘米左右,且井河清浊分明,正应了一句老话——井水不犯河水。

民间相传,之所以出现如此奇观,是葬在龙泉井正南300米处朱元璋的父母,在冥冥中担心儿子剿灭元朝后忘本,而通过托梦告诫自己已称帝的儿子朱元璋:“别忘了自己出身贫民,称帝后可不能随俗(玉带河)而浊啊,应扬百姓之清,激官场之浊,做一个百姓的好皇帝!”朱元璋是否能“听”到高堂严训,引以为戒,我想只有天才可以知道了。

众多游客来到明皇陵目睹“井水不犯河水”的龙泉井和玉带河,无不啧啧称奇:“这是一个神奇的现象!”

据有关人员勘察证明,由于龙泉井水属地下水,玉带河的水是地表水,且龙泉井水源含水层地势比玉带河河面高,所以一井一河虽近在咫尺,但是两者水位一高一低、清浊分明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

神道石刻冠帝陵

在我国历代帝王、公侯、官僚墓前,神道两旁石刻数量的多少,是按照墓主的等级地位布列的。唐代以前,皇帝陵前神道两侧设置的石刻不多。到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陵寝时,形成规制,总数也不过23对或46件。宋代8座帝陵依同一制度建造,宋代帝陵神道石刻最多的有60件。

明皇陵规制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相同。自东汉以来的历代帝王陵都是坐北朝南,而凤阳明皇陵却是坐南朝北。相传是因为朱元璋家境贫寒,父母、兄嫂因瘟 疫相继去世,草草安葬。朱元璋成为吴王后,命人修缮父母陵寝。当时有人进言,不宜破土,只是对墓冢培土加封,修建皇城、砖城和三道土城。明王朝共出了16位皇帝,明皇陵也因此被民间称为龙脉、风水宝地。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张献忠攻陷凤阳,砍光了明皇陵附近几十万株松柏,把地面建筑烧毁殆尽,只有神道两旁的石像生和朱元璋亲撰的皇陵碑留存至今。

据统计,明皇陵共有32对石像生,不仅数量为历代帝王陵之最,而且造型生动、雕刻精美,特别是8尊半跪半卧的石羊,取“羊有跪乳之恩”之意,告诫天下人应尽孝道,跪谢父母养育之恩。明皇陵石刻艺术风格绝妙,技艺精湛,属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无论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合葬乾陵、宋朝8座帝陵,还是明祖陵、明孝陵、明十三陵和清东西二陵,神道石刻数都低于明皇陵的32对,仅仅这数字是不是足以令人震撼?

双碑刻形制罕见

明皇陵神道石刻群南端是玉带河御桥,东西两侧凌空伫立着两座高大的碑亭。亭内各有一碑刻(均是洪武十一年即1378年竖立),形制相同,甚为罕见。

西面的碑有文字,碑文一共1105个字,为朱元璋御制,主要记叙的是朱元璋生于凤阳、身世卑微、僧侣生活、戎马生涯以及建立大明的全过程,阐明兴运昌国的道理,作为子孙后代的训典。东面的碑无字,叫作无字碑亭。

无字碑,亦称“白碑”,泛指那些上无刻字的石碑。古语有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长期以来,无数人为求能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而借助墓志铭来传世,甚至不惜重金聘请文人墨客为之撰写碑文。然而,历史长河中,亦不乏无字碑的踪迹:它们静静地伫立,碑面却空白如雪,以陕西乾陵无字碑最为有名。

专家表示,明皇陵立无字碑的用意可能是:第一,从美学上讲是为了布局对称的需要;第二,朱元璋认为自己成就的帝业是父母累善积德所致,无上伟大,无法用文字表达;第三,作为农民出身的父母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可以大书特书。这种寓意曲达、意味深长的匠心设计,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随着岁月的流逝,无字碑逐渐成为历史长河中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无字碑虽无言,却以其独特的方式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多彩。

京沪高铁避让绕道

京沪高铁最初设计的方案穿明皇陵北侧而过,可能影响景区历史风貌,破坏文物的氛围和环境。

为了保护明皇陵,国家有关部门通过调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论证,从而确定避让绕道的办法。

工程设计方在补充勘测和征求文物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技术经济比选,最终确定在明皇陵南面,铁路线由直线通过改为绕一个大弯,避开明皇陵绕道走。

明皇陵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它就像一个“讲述者”。在凤阳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探访明皇陵,我们可以窥见明代历史和文化的冰山一角,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文风貌。同时,明皇陵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聆听到历史的回响。(作者:马顺龙  2025年11月20日《滁州日报》)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行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