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广电总局、体育总局、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2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在9月集中组织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月”活动。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民国防教育作出战略擘画、全面部署,推动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极大提振了党心、军心、民心,全民国防意识不断增强,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民国防教育月”活动以“弘扬抗战精神 共筑国防长城”为主题,不仅是缅怀历史,更是为了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励广大国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伟大的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发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坚持“自力更生、突破封锁”的斗争精神,发扬爱国情怀,树立必胜信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向着既定目标勇毅前行。
丰富平台载体,实现国防教育“触手可及”。国防教育,贵在实效。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唯有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平台载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真正实现全域覆盖、全员参与,方能让国防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对馆藏500余部抗战时期拍摄的纪录片进行数字化扫描和整理考据,修复并制作完成了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该片自2015年全国公映以来,10年间陆续走进高校、企业、机关等不同场馆,与观众见面,这些穿越时空的影像,构成了关于民族苦难、抗争与荣光的最直观、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集体记忆,更是国防教育可触可感、生动鲜活的实践。国防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是大势所趋。着眼未来,要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发掘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开展情景教学、沉浸式体验的生动课堂,通过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依托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等,打造完善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国防教育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触达。
聚焦关键群体,筑牢国防教育“坚固防线”。全民动员、全域覆盖是最有效的国防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他们决定着未来国防的样貌与根基;领导干部是国防建设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他们的国防观念直接关系到国防动员和建设的效能……针对各类关键群体因人施教,就能起到纲举目张、带动全局的效果,为巩固国防奠定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根基。在南京理工大学,通过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加强国防教育相关学科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连续20年组织师生走进军工单位开展“国防行”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国家培养和储备具备高素质、强健体魄、坚定国防信念的后备力量是国防教育的首要任务。着眼未来,要构建完善从小学到大学的国防教育衔接体系,探索与国防特色学科建设、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路径,持续营造尊崇军人、关爱退役军人的浓厚社会氛围,激发全民传播国防知识、参与国防教育的积极性,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强大的精神支撑。
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国防教育“全新格局”。全民国防教育涉及领域广、参与部门多,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强有力支撑。2024年9月21日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正式施行,进一步完善了党领导国防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将军队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担负的国防教育职能统一调整由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负责。此举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对于推动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军地密切协作、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全民积极投入的“大国防教育”工作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着眼未来,要持续深化全民国防教育领导机制建设,压紧压实责任、规范工作运行,整合盘活各类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同向发力,真正使国防教育成为一项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社会工程,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深植于每一位公民的心中,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行动,不断凝聚起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磅礴伟力。(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