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近日,在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生活小区的“暖宝”幸福驿站内,传来一阵阵的缝纫机声。当地志愿者们正坐在机器旁,为小区居民缝衣补裤。
“来,同学们,请在这里排队上车。”同样,在合肥蜀山经开区蜀麓苑社区中海原山小区南门的公交站牌边,志愿者正在引导上学的学生排队上车。原来,因为家长接送孩子不便,社区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及时开通了“一麓有爱”学生公交专线,方便小区孩子们上下学。
接娃放学、老年助餐、停车引导、电梯修理……小区不仅仅是一幢幢建筑的集合,更集中着家家户户的“急难愁盼”,社情民意最为集中。做好小区的“微服务”,有助于直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凡是有利于提升民生福祉的事,下再大的功夫都不为过。合肥在重视经济发展,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大都市的同时,更从细节入手,将全市4700余个小区进行网格划分,成立3600多个小区(片区)党组织,建强基层“微堡垒”,让群众的大事小情都有人管,让“民呼我为”服务有效下沉到群众“家门口”,无疑是下了深功夫的。
什么是幸福感?小区离学校远,娃儿上学不方便,专门开通公交专线“一路护航”;邻里间出现矛盾纠纷,东家西家有了困难,小区物业、党员调解员、居民代表等相约香樟树下,把事儿“唠”开,把难题解开,理顺了情绪、解开了“疙瘩”,空气也变得清新……合肥正是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每一个细节,让“微治理”升温“大幸福”。
前不久,央媒点赞合肥轨道推出的“路路通”便民指引条,感动众多网友。一张不起眼的“小卡片”,将乘客常问的线路、地点,以及合肥市景点、商场等标志性地点等进行归纳梳理,为外来游客、老年人等提供贴心导航,让人记住细节,留下好感。
如今,我们追踪合肥这座大都市,城市各场景流淌着的一帧帧“微变化”,让感动无处不在,加热着整个城市的温度。
小网格、大能量。城市的发展就是不能丢下每一个人。合肥从群众需求出发,不断丰富服务供给,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贴心、周到的服务,如维修、缝补、义诊等。这些服务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问题,更让居民感受到了城市治理的温暖和关怀。
今年的安徽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城市治理重点关注,提出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明确扩大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建设产城融合高品质园区和便捷舒适的幸福社区。
合肥正是从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切入,通过精细化“微创新”“微治理”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米”,把群众的“烦心事”变成“放心事”,实实在在提升着城市的品质、幸福的质感。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从强化“大城管”,到推广“大共治”,再到加快基层治理由社区向小区延伸,合肥治理之变,映射着城市发展之“进”。一个城市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跨越、进位,追根溯源,就在于“日拱一卒”、厚积成势。这些年,人们总说合肥发展突飞猛进。“猛进”的背后,关键在于抓住了人民群众期待期盼的细节。
合肥“变”了,不仅体现在经济体量之变、创新能级之进,更彰显在城市“温度”之升!“合肥经验”也告诉我们,再大的发展目标,都要落于“以人为本”,要在微场景中解锁破题的方法,在细节处找寻改革的思路,眼光落细、脚步迈实,就能更好地把握当下、拥抱未来。
基层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有人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工作不好做。确实,民生领域难题多,在基层干过的干部深有体会。但千难万难,只要肯干就不难。越是千头万绪的工作,越要对准“接口”、落细落实。只要找到“群众视角”、顺着“群众视线”、响应“群众呼声”,再难的题也会迎刃而解。
“迎刃而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到一个小区,大到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地方,最怕的就是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拖久了,办不好,就会把小矛盾积累成大矛盾,稀释群众幸福感,掣肘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面对“急难愁盼”,“解决”比“解释”重要,“时效”与“实效”都要追求,而满足群众需求的“微创新”往往能够直抵人心。
便民服务,没有休止符,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呼”我“为”,民“需”我应,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我们期待,包括合肥在内的全省各地,当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说一件、做一件、成一件,在一“呼”一“应”中升温幸福,打开未来。(中安在线)